賽博龐克 2077:終極版登陸 Nintendo Switch 2,提供實體版本、圖形增強功能和新控制。

  • 賽博朋克 2077:終極版登陸 Nintendo Switch 2,具有圖形增強功能、擴展和獨家控制。
  • 實體版包含所有卡帶內容和可收藏的附加內容。
  • Switch 2 具有獨特的控制模式:運動、滑鼠模式和觸控螢幕。
  • 從技術角度比較來看,Cyber​​punk 2077 在 Switch 2 上的表現高於 Steam Deck。

Switch 2077 上的賽博朋克 2

賽博龐克 2077:終極版 登陸 Nintendo Switch 2 該遊戲機發布後最引人注目的版本之一,再次聚焦在動作角色扮演遊戲在次世代掌機上的畫面和遊戲體驗。圍繞這個版本的熱度並非偶然:它融合了 技術創新、獨家控制模式和非常特殊的實體版 這將吸引粉絲和普通收藏家。

CD Projekt RED 的改編不僅包括 基礎遊戲和 Phantom Liberty 擴充包,而且還利用了 Switch 2 的新技術,例如螢幕 1080p,支援 HDR,最高 120Hz,並且與上一代相比,性能顯著提升。此版本被認為是近期最佳移植版本之一,鞏固了該主機的首發地位以及其在其他便攜平台中的地位。

專為 Switch 2 設計的圖形模式與控制

Switch 2077 上的賽博朋克 2

之一的 此版本的主要主張 推出了專為利用 Joy-Con 2 而設計的獨家控制功能。遊戲提供 運動控制,允許直觀的操作,例如在空中揮舞武士刀進行攻擊或更精確地瞄準。要使用此功能,您需要下載 補丁日1正如工作室本身所警告的那樣:只有透過從選項選單啟動更新,教學和切換這些高級控制的能力才會出現。

除了運動控制之外,Switch 2077 版 Cyber​​punk 2 還具有 創新的滑鼠模式透過拆卸和旋轉 Joy-Con,使用者可以將其用作光電滑鼠來操作選單、導航地圖以及在某些遊戲環境中進行互動。支援 觸摸屏,在瀏覽菜單或夜城地圖時開闢了更多可能性。

在圖形部分,Switch 2 版本也毫不遜色。 由於 NVIDIA 的 DLSS,遊戲以 1080p 和 30 FPS 的畫質模式運行 —即使在筆記型電腦上—,你還可以選擇 性能模式,40 FPS該端口採用了先進的升級技術、清晰的紋理、街道上增加的 NPC 密度以及改進的照明,充分利用了任天堂的新硬體。

透過技術手段和專業管道的對比發現,在大多數路段, Switch 2 版本比 Steam Deck 版本更好解析度更高,性能更穩定, 使用 DLSS 它的表現優於競爭對手 FSR,儘管 Steam Deck 的載入速度略快,陰影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也更出色。不過,大家一致認為 CD Projekt 的移植作品是近年來最精緻的作品之一。

收藏版和存儲

賽博龐克 2077 終極版典藏版

另一個引起關注的方面是 發行完整實體版Cyber​​punk 2077:Switch 2 終極版完全以卡帶形式提供,包含所有遊戲和擴充內容,避免任何額外的強制下載。

包裝包含獨特的細節:從 自己的盒子遊戲卡在目前版本中很少見到的貼紙和附加內容此舉受到了社區的讚揚,尤其是與其他依賴遊戲密鑰卡而忽略收藏材料的出版商相比。

建議有卡 microSD Express隨著次世代遊戲規模的顯著擴大,遊戲規模也隨之增加。例如, Switch 2077 上的 Cyber​​punk 2 大約有 59 GB。因此,對於那些結合實體書和數位版或擁有大型圖書館的人來說,儲存空間將是關鍵。

Switch 2 的不同遊戲模式與最佳化

賽博朋克 2077 Switch 2 掌機模式

Switch 7 版《Cyber​​punk 2》不僅充分利用了主機的桌面模式,其掌機模式也保留了大部分功能和完整的夜之城體驗。使用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視覺模式,並支援 HDR,不過 筆記型電腦螢幕最大亮度的限制,連接到相容的智慧電視時,可提供更佳的視覺品質。此外,觸控功能、自動用戶設定檔管理以及跨平台的快速存檔傳輸,讓您隨時輕鬆繼續遊戲。

標題的發布 適逢 Switch 2 非常強大的輸出目錄, 而 Cyber​​punk 2077 在技術層面上的存在預示著便攜式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在不做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享受傳統上與桌上型遊戲機相關的遊戲。

蘭扎米恩代表 便攜式遊戲機端口品質的飛躍, 擁有出色的實體版、卓越的技術優化、多種操控模式以及從發售第一天就包含的所有內容。它展現了 CD Projekt RED 和任天堂對其新主機的雄心壯志, 樹立新標準 了解玩家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期待的體驗。

Nintendo Switch 2 與 Switch
相關文章:
Nintendo Switch 2 與 Nintendo Switch:兩款機型之間的所有主要區別

在 Google 新聞上關注我們